只此西油:新质生产力在油气田里“拔节生长”2025-04-19 00:05:01
中国能源版图的西南一隅,一群技术“尖兵”不断打破常规引领行业创新,一场生产力变革正发生在油气田里。
当技术人员戴上3D眼镜就能真实地看清地下地质场景;当首个自主开发的特高含硫气田管道用上耐蚀合金新材料;当视频监控以500米间隔在油气田周围布下“天罗地网”;当超6000米井下岩心被使用数字设备做纳米级“CT”……能源转型进程加速前行,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入活跃期,新质生产力成为西南油气田公司快速崛起的新引擎。
4月18日,西南油气田公司首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翻开这一历史性的蓝图画卷,公司正立足川渝资源高地,践行为国争气的使命,踏上“500亿”新征程,竭力造福一方百姓。蓝图之上,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引人注目,公司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加速推动数智化转型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持续巩固全国第二大天然气田地位,书写精彩西油的非凡故事。
四川盆地经过数亿年构造演化,蕴藏着中国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含油气有效勘探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占盆地总面积69%。作为“天赋异禀”之地,四川盆地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新能源发展的重要使命。从最初一口井的开采,到一个大气田的崛起,西南油气田公司深耕四川盆地60余年,矢志不渝地寻找大场面、建设大气田。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的目标。中国石油在2024年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近日,中国石油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集团经营业绩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背后正是技术驱动实现的逆势增长。西南油气田公司作为中国石油最具成长型企业,2024年天然气产量突破447亿立方米,年增量占集团产量增量近50%,硬科技和软实力齐头并进,公司不断通过技术改造让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在府南河畔,“数字岩心”实验室“藏着”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秘密武器”。西南油气田公司页岩气研究院内,科研人员通过数字技术的扫描和算法处理,就能清楚地识别出矿物、有机质和孔隙等图像信息,重构形成三维模型进行后期数值模拟。
通过多学科融合攻关,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科学家带头开发了径向电阻率测试技术,这一经济、实用的普适性技术,不仅在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大显身手,在岩土工程、铁道工程上也有广泛应用,甚至一些资本主义强国公司,也希望获得这项专利的许可权。
科技发展在实验室燃起星星之火,逐步形成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燎原之势。据介绍,西南油气田公司重点实验室在高含硫、页岩气、质量控制和能量计量等领域,围绕基础实验方法研究,持续提升基础实验能力。“十三五”以来,以实验室为依托,西南油气田公司共获科技奖励74项,实验室发布4项国际标准,制修订46项国家标准、30项行业标准。
新质生产力的范式概念中,数字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也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西南油气田公司顺应新时代发展,把握数字经济趋势脉络,以“数智西油”建设为目标,积极探索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全业务链协同。
在油气勘探领域,公司创新打造了“业务管理流程化、协同工作平台化、成果共享网络化”的工作模式,使方案审核流转周期缩短超30%,运行与管理成本降低约20%。在工程技术方面,公司实现近200口页岩气井的远程监管与指挥,形成了“室内决策+现场实时调整”的压裂协作新模式,每井次减少2名现场监督人员,压裂设计符合率提升至95%。在协同研究领域,公司构建了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孪生交付体系,整合模型、数据与文档,实现工程合规、质量、安全、进度及投资的全方位管控,初步形成了“地面工程信息感知体系+流程管控体系”。
2024年,公司打造建设的中国石油首个特高含硫智能气田——铁山坡智能气田通过验收并正式上线;中国石油首个智能天然气净化厂试点——大竹智能净化厂建设成功。双“首智”的成功问世,为智能气田建设的优化迭代提供了基础依据和宝贵经验。
智能气田、智能储气库、智能工厂等示范项目争相落地,是西南油气田公司探索数字技术的亮丽底色,从铁山坡智能气田到大竹智能净化厂,科技进步都藏在细枝末节中,示范项目可复制性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促进自身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西南油气田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聚焦典型业务场景,逐步构建“生产管控数字化、工程建设数字化、协同支持数字化、风险管控数字化”的特色模式,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智西油”范式,为行业数字化发展树立标杆。
“十四五”以来,西南油气田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号召,落实“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的总体部署,对油气产业链实施数字化改造与工艺优化,以多元清洁能源结构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和“含绿量”。
2024年1月17日,西南油气田公司首个光伏示范工程——攀枝花钒钛园区配气站分布式光伏项目及天然气余压发电设备正式投运,日均发电量超6000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000吨,节约标煤780余吨,展现了绿色能源开发的初步成果。
围绕不断拓宽的“天然气+”新赛道,公司进一步打造“绿色发展西南模式”,依托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公司深入攻关余压发电、提锂、提XAI、CCUS-EGR等关键技术,加速项目落地,建成一批具有西南特色的绿色项目。
首套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单井橇装LNG提XAI装置建成投产,首个规模化余压发电示范项目全面建成,首个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项目快速推进,其中规模化余压发电已成为公司绿色发展的新名片,数据显示,公司目前已累计建成投运余压发电装置14台套,总装机规模9.09兆瓦。
如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及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油气田广泛应用,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减排效应逐步渗透至油气生产各环节,公司引入“智能级”能源管控系统,试点“节能瘦身”项目,使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同比下降1.1%。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持续降低碳排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四大领域战略部署,当中浅层资源探索已达极限,“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深地工程于当下,油气勘探是能较快看到成果,率先实现产业落地的领域之一。
近年来,西南油气田公司不断探索新区域、新层系,涉足新“蓝海”,特别是以超前技术拓展四川8000米以深资源区域,其中深地川科1井的勘探开发则是中国石油部署的万米深地“超级工程”,西南油气田公司坚决扛起攻坚重任。
该井以井深10520米的设计树立标杆,因其复杂地质结构成为全球钻进难度最高的万米深井。对标全球13项工程难度指标,该井7项难度指标位居世界第一。据估算,其面临的压力系统高达10套,是其他万米深井的2-5倍。
目前,深地川科1井仍处于科学探索阶段,其成功实施将为未来超深井的规模化效益开发奠定坚实基础。在全力推进万米深地科探工程的过程中,深地川科1井已形成十大核心技术利器、六大技术系列,装备工具国产化率超过95%,创15项世界纪录。
深地川科1井的实施响应了国家“四深”战略,是中国陆上钻探迈向地球万米深处的重要里程碑。该工程不仅提升了我国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还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深远意义,为打造川渝地区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注入新动能。
开辟一条新“蜀道”,通向气田新未来。只此西油,其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是能源企业转型的样板之路,西南油气田公司将以能源保供“顶梁柱”的担当,绘就新的荣光画卷。